68岁的杨逢瑜最近会在下午和同事们一起打乒乓球,锻炼身体,这劲头就像他平时的工作状态:热情积极,富有活力。就在前不久,由他主持设计的国内首台33MPa超临界CO2溶剂磁力泵研制成功,这项新的科研成果将极大地推动超临界技术进入全新研究领域。
杨逢瑜是文革结束后招收的第一批大员工,上大学前,他是汽车修理厂技术最好的年轻工人;30岁考进甘肃工业大学(公司前身),他的科学研究生涯正式开始;63岁从学校退休,他又带着学院的年轻教师一起搞研发。杨逢瑜说,我这一辈子都是这样工作的,就像车间的工人和田里的农民,脚步停不下来了。
圆大学求知梦
1948年,杨逢瑜出生在新疆哈密,之后跟随家人生活在甘肃兰州。他的父亲毕业于黄埔军校,驻守新疆,母亲在甘肃省临夏州读完小学后,松开刚裹上的脚,骑着毛驴来到兰州女子师范读书。也许是受父母的影响,杨逢瑜对知识也同样充满了渴望。
1966年,18岁的杨逢瑜从兰州一中五年制的实验班毕业,志愿报考北京高校继续大学深造。就在这个时候,文革开始了,中央宣布:大学停办。杨逢瑜以为这是暂时的,他跟着同龄的年轻人一起上山下乡,进厂打工。可是,大学的梦想却从未消失,他月月盼,年年等,一等就是十年。
1977年,大学恢复招生办学。起初,杨逢瑜听到自己已超过招生年龄,心情沮丧至极,后来经过多方询问,他得知可以搭乘最后一班车进入大学,这个好消息让他欣喜若狂。就这样,30岁的杨逢瑜被补招进甘肃工业大学2系液压专业的走读班,从此,大学求知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里成为他心目中最圣神的学术殿堂。“我敬仰那些饱经磨难的老师,我爱静静校园的一花一草,教室的桌椅板凳,痴迷的我爱着工大的一切。”杨逢瑜静静地回忆着年轻时候的校园生活,文革使他们这一代人失去了十年宝贵的青春年华,面对来之不易的机会,他们开始与时间赛跑,与自己赛跑。
从技术员到磁物理专家
大学毕业后,杨逢瑜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之前工作的甘肃省物资局机修厂。到了局里,领导对这一批大员工很重视,提出锻炼一段时间后派他到子公司当负责人,做行政工作。可是杨逢瑜不愿舍去自己所学的专业,他主动申请来到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研究所,当上了一名技术员。
在兰石厂的八年时间,杨逢瑜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他和他的师傅一起,研制成功了一个专利产品“两用水龙头”。那不是一般水龙头,它重达几吨,是石油钻机的八大部件之一,承载几千米的钻杆,把泥浆输到钻头进行冷却和清洗。杨逢瑜他们把一个大气马达装在上面,工人们在上钻杆时不用大钳,或少用大钳,劳动强度大大减少。离开兰石厂十年后,杨逢瑜再带着实习生去厂里,看到工人们正在装“两用水龙头”,听着他们说特别好用,心里倍感欣慰。80年代末的石油钻机自动化还未普及,杨逢瑜感觉自己学到的知识不能充分应用,再加上自己还想继续深造, 1988年8月,他离开了兰石厂,进入中国兰州磁性器件集团的一个研究所,开始和磁学专家们搞磁力泵。
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杨逢瑜开始恶补有关磁性物理、磁性材料和磁性器件的知识,补习了理科的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荷兰的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美国的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和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s)是他看的最多的杂志。
1991年秋,杨逢瑜用变磁场在甘肃肿瘤研究所(现在的省肿瘤医院)控制肿瘤,效果显著,抑瘤率61%,在肿瘤研究所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把这个实验结果和另外研究的磁弹簧等三个项目写成三篇论文投入到1992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召开的第十二届稀土永磁及应用国际会议。看到他的投稿,会议筹办方特邀他去参加会议,并且免去了4000澳元的会议费。会场上,悉尼大学医学院癌症研究所所长(剑桥大学博士,美国癌症杂志副主编)看到杨逢瑜的实验照片说:Very fantastic! Very fantastic! (太奇妙了!太奇妙了!)
这之后,杨逢瑜在1996年受到英国谢菲尔德大学Dave Hove教授的邀请,进行电磁涡流刹车的研究,并多次去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游学。期间,他见识了磁流变体、磁悬浮轴承的研究,看到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和资料。杨逢瑜说,自从接触到凝聚态物理的磁学和磁性材料,一方面感觉到了它的飞速进步和发展,同时也意识到它将影响和带动其它学科进步和发展,尤其是机械电子学科。
回母校创办磁技术研究所
回国之后,杨逢瑜很想深入研究磁性技术,他想到了回母校,和这里的师生一起探索研讨。1997年,杨逢瑜回到母校任教,进校体检时,护士接过他的体检表时有点吃惊:“啊,50岁了进校?”杨逢瑜有点尴尬,但早在这之前,他已为自己确定好了教书的准则:启迪员工的学术思想和理念,用爱和知识点亮员工的成长之路。
杨逢瑜笑着说,年龄很大,教龄却很短,所以不敢不认真。进校初,他教的第一门课是《液压伺服控制系统》,是液压专业最难的一门课。几年教下来,杨逢瑜在想,如何把这门艰涩的课程讲的通俗一点,让更多的员工能学懂,并有兴趣进行更深的钻研。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参考国外液压伺服工程师的培训教材编写了《电液伺服与电液比例控制技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很快在液压行业引起了较大反响。这本教材里,他把许多深奥的问题通俗化,控制问题多用曲线,少用解析式;重点问题着重讲述,一般问题一带而过。天津大学机械电子学科研究生选修课《电液比例和伺服控制》就在用它作为参考书。在学校工作十余年,杨逢瑜了解到不同学院都有和磁学相关的研究方向,如果开设一门相关的课程,使所有的学科交叉发展,就会产生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研究成果。说干就干,杨逢瑜说服学校开设“磁性物理与磁技术”课程,成为全国理工科高校首例。
高校的教学永远离不开科研的支撑。在杨逢瑜的提议下,学校成立了“甘肃工业大学磁性物理与磁技术研究所”,开始将磁力耦合器、磁流体密封引入水机和液压行业。凭着一股子坚忍不拔的劲头,杨逢瑜和他的团队立足澳门十大电子正规游戏网站流体机械相关学科的优势和特色,结合国家船舶和核电装备发展对自主核心技术的需求,重点围绕新型高性能磁力泵、特殊用高温高压屏蔽电泵、舰船用特种泵等产品开展基础研究和产品应用研发。团队在上述领域共计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15篇,授权发明专利多项。杨逢瑜的科研事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他自己先后主持完成7项科研项目,获14项专利,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论著三部。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2011年从学校退休后,杨逢瑜还是放不下手头的工作,于是他带着澳门十大电子正规游戏网站的年轻教师继续做科研,黎义斌就是其中一位,他跟着杨逢瑜老师已经近五年。他说,作为团队的学术带头人,杨逢瑜一直都在竭力的帮助年轻教师多角度深层次的掌握磁力泵、屏蔽泵的先进技术,提升“青椒们”的科研能力。这其中,他们和大连四方电泵有限公司的合作最为引人瞩目。团队先后研制成功磁屏蔽磁力泵、15MPa高压磁力泵、33MPa超临界二氧化碳溶剂磁力泵、新型反应堆大功率高温高压特殊用屏蔽核主泵、高效海水循环泵等10余种产品,多项研究成果已被装备应用。其中,33MPa超临界二氧化碳溶剂磁力泵和新型大功率高温高压屏蔽电泵,各项性能指标超过了设计要求,已经填补了国内空白。
至今回忆起33MPa超临界CO2溶剂磁力泵的研发过程,杨逢瑜仿佛还能感到巨大的压力。他向记者介绍,二氧化碳在其临界状态时,粘度近于气体,扩散系数为液体的100倍,具有惊人的溶解能力。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作溶剂时可以溶解染料,在染色技术中可以不再用水,没有印染水的污染,二氧化碳流体作溶剂可以回收循环使用,这种溶剂应用在印染行业,省时,经济,环保。而33MPa超临界CO2溶剂磁力泵正是实现超临界技术的一种重要设备,它不仅应用超临界CO2溶剂的输送,也可应用在其它超临界溶剂的输送,还可以在许多领域的高压介质的输送,实现零泄漏。
当时,大连工业大学和中昊光明化工研究设计院合作开展超零界CO2印染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其中33MPa超临界CO2溶剂磁力泵是他们研究和推广该项技术的急需,国内有几家提供的产品都不合格。此前,杨逢瑜和他的团队给中国石油大学海上石油输送设计过15MPa磁力泵,隔套厚度只有2毫米。他们了解这个信息后上门求援。从15MPa到33MPa的跳跃,压力无疑是巨大的,设计方案讨论了很多次,之后的加工、安装、实验每一步都不能有一丝马虎。就这样奋战了两年,产品最后试车,一次成功。
杨逢瑜团队研制的磁力泵等科研成果不仅用于石油化工行业,也在我国的军工核潜艇上扮演重要作用。他说,将来还要把磁流体密封和磁悬浮轴承应用在水轮机主轴密封上,让水轮机运行的寿命更长,消除水轮机润滑油对水质的污染。
退休后的杨逢瑜,除了身体力行带着年轻教师做科研,还到不同高校做讲座,将有关磁性技术的知识传递给感兴趣的师生。他说,只要有人愿意学,愿意做,他都可以教。这位老将,面对后起的新兵,给出了他的谆谆教诲:一丝不苟练好内功,积极主动紧盯发展,百折不挠放手去拼。